Nghia Trung Hoa Vang遗址(又称Khue Trung公墓)目前位于Cam Le区Khue Trung区,面积4,000平方米。这里安息着1000多名在抗法初期(1858年至1860年)阵亡的烈士和爱国者。 1858年9月1日黎明,法国和西班牙联军进攻岘港河口,开始入侵越南。我军和人民本着精诚团结、报国的精神,进行了猛烈的反击。在近19个月的激战中,数千名士兵英勇牺牲,为法国殖民主义者迅速占领岘港的企图失败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战争条件下,当时的烈士聚集和埋葬只是暂时的。岘港解放后,人们纷纷立坟、收集遗骸,为在此牺牲的战士们筑墓。 Nghia Trung Hoa Vang 于 1866 年在 Hoa Vang 县 Phuoc Tuong 州 Nghi An 村成立。当法国殖民者修建岘港机场(1925 - 1926)时,人们不得不将Nghia Trung搬到Khue Trung村的Ba花园。 1962年,岘港机场继续扩建,义忠机场迁至现址。 尽管多次搬迁,义中仍保留着建于慈德十九年(1866年)的古碑,刻有“和旺义中”四字,两根石柱上刻着两句平行的句子: “An Triem 干骨是自古传承下来的 残魂与黄金重聚。” 大致翻译一下: “国王给了我骨头来传承古老的迹象 保留着我的灵魂残余,我现在就能看到它了。” 义忠和旺是一个保存着神圣河山灵魂的地方,是一座纪念逝去的民族英雄的英雄精神的纪念碑。同时,这里也是法军进攻岘港时首战惨败的地方。 义忠旁边有一千多座坟墓,是一个文化和历史遗迹群,包括:和贵塔遗址、巴庙、砂岩方形占婆古井、占婆塔遗址和华贵村古教堂。 。尤其是村里的祖堂、巴庙,都是珍贵的历史文化作品,是当地革命干部进行革命活动的秘密地点。 为了纪念为村庄建设作出贡献的先辈和抗法西联军初期牺牲的战士,每年农历三月,Khue Trung区人民委员会,Cam Le县政府与Khue Trung村协会在Nghia Trung遗址区隆重举办烈士祭奠仪式。 义忠和旺遗址于1999年被文化体育旅游部认定为国家历史遗址。 来源:岘港电子报
岘港 6544 看法
Bo Ban 公屋目前位于岘港市 Hoa Vang 区 Hoa Phong 公社 Bo Ban 村。 15世纪末(1470年左右),随着黎青统国王的号召,以“北方、大地、海洋创造民族历史/南天、业力、业力、名字交融”为座右铭,南迁,四族的祖先Tran、Ho、Truong、Nguyen 去开荒、定居、结成兄弟情谊,携手建设新土地、新生活。博坂村由此形成。 在黎显宗国王统治时期(1740-1786),陈氏、丁氏、阮氏、范氏等家族联合起来,携手建设博班的家园。 Bo Ban 公共住宅建于 Canh Thinh 统治时期的 Canh Than 年(1800 年),用茅草和竹子建造,位于东边的 Tam Vi 寺土丘上。慈德国王第五代统治时期(1852年),在旧址以西约200m处的新地点,用耐用的材料完全宽敞地重建了公共房屋,后面地势凉爽。庙丘,右边有Go Chua,左边有Go Oi,称为“龙虎节”,公屋前是一大片田地,毗邻Cam Toai村和Yen河。清泰十八年(1906年)平吴年3月25日,公屋首次修复。经过岁月风雨、自然灾害、暴风雨、洪水,特别是1989年4月19日第二号暴风雨后,公屋部分受损。于是,1990年5月12日,人们对公屋进行了修缮,包括重新盖了整个瓦顶和里面的一些木结构。 2007年,国家预算对博班公房进行了大规模修复。到了2011年,城墙、三进门、花园等周边工程继续建设,公屋变得更加宽敞。 博班公屋在建筑上呈“日”字形,三间两翼,坐北朝南。公共住宅共有36根由菠萝蜜木和坚剑制成的柱子,其中8根主柱(第一柱)高4.5m,八根第二排柱高3.5m,八根第三排柱高2.3m,四根冲孔柱,四根冲孔柱,四根柱子。侧门处有柱子和四根柱子。横杆、桁架上雕刻装饰有龙首、四时、四刻、象棋、诗歌等主题,线条柔和、精巧,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品。公屋的屋顶覆盖着阴阳瓦。屋顶附有“二龙月”;正面屋顶中部为高脊,饰有凤凰、龟……屋顶两端饰有蝙蝠、飞禽、骆驼等图案。所有这些都是通过砖石和陶瓷嫁接技术成型的。大院外有大屏风,内饰龟像,正面饰龙马像。 博坂公社不仅是一个文化机构、一个典型的建筑作品——传统信仰,也是当地民族解放运动中许多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1945年八月革命期间,和旺区安福将军的抗议团体从Cam Toai村公屋出发,在Bo Ban公屋院子里聚集,然后去争夺权力。这里也是薄板公社抵抗管理委员会的所在地,早期革命政府的人民和官员定期在这里举行会议。同时,这里也是越南民主共和国第一个国会选举投票站成功设立的地方,也是当地第一个普及教育班诞生的地方。 1960年抗美救国期间,这里对追随美国反革命的吴庭艳进行了审判,从哈姆雷特长、副哈姆雷特到连氏族长。全国完全解放之日,公屋是接待伪军、伪政权投降、交出武器的场所,也是村里群众学习党和国家政策的场所。目前,博班公馆还保留着慈德五年(1852年)所建的石碑。 1999年1月4日,博班公屋被认定为国家古迹。 来源:岘港电子报
岘港 4680 看法
灵应寺位于岘港市五行山区和海区。该塔位于市中心东南约8公里处。该塔属北宗。 五行山是中部地区最著名的景观之一。至今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天地还乱的时候,龙王夫人渡东海,在沙上产卵,得到了金贵神的保护。经过多年的吸收阴阳能量,有一天,天雷轰鸣,地轰隆隆,龙蛋破壳而出。龙女诞生,直飞上天。蛋壳碎片变成了五座山…… 明命王将这些山命名为五行山:Kim Son、Moc Son、Thuy Son、Hoa Son、Tho Son。 Thuy Son,又名Chua Mountain或Tam Thai Mountain,是最大的山,高106m,宽约15公顷,有三座山峰。西北最高峰是Thuong Thai,有Tam Thai、Tam Ton、Tu Tam佛塔、Hoa Nghiem、Huyen Khong、Linh Nham、Vong Giang Dai石窟和Thien Phuoc Dia石窟(国王的安息地Minh Mang)。中泰南部有Van Nguyet洞、Van Thong洞和Thien Long洞,以及Thien Phuoc Dia和Van Can Nguyet Quat洞的两个石门。 Ha Thai在东部,有Linh Ung宝塔,Tang Chan洞穴,5个小洞穴:Tam Thanh,Champa(Hoi洞穴),Ban Co,Ray洞穴,Gio洞穴,Vong Hai Dai,Ngu Coc洞穴(Long洞穴)。 )和Am Phu 洞穴。 东边有123级石阶通向Linh Ung Pagoda,俗称Ngoai Pagoda。 1891年之前,该塔被称为Ung Chan。 《Non Nuoc - 五行山》(Nguyen Trong Hoang,岘港,2000 年)一书说,景兴时代(1740 - 1786)黎显宗国王统治期间,有一位绰号保大的光正法师来到这里。洞中修行。唐禅。他建造了阳禅庵,后又修葺,称阳禅堂。嘉隆统治期间,Duong Chan Duong 改为 Ung Chan 塔。 1825年明命王首次参拜后,这里的竹茅塔被砖瓦所取代。国王赐予这座宝塔一块牌匾,上面刻着“Ngu Tu Ung Chan Tu,明命六岁”的铭文。在清泰统治时期,由于阮王名字的禁忌,该塔被更名为Linh Ung。塔上仍然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Cai Tu Linh Ung Tu,Thanh Thai 十三岁”。 1901年,塔被风暴“谭苏”严重损坏。 该寺曾多次修缮。 1993年,阮释天法师组织修复大雄宝殿。正殿为“Nhat”字形建筑,右侧为祠堂、讲经堂、客堂、禅堂、厨师堂。佛殿装饰庄严。中殿供奉释迦牟尼佛,两侧供奉观世音菩萨和地藏菩萨,外侧供奉护法神、叠殿塑像。法师在塔前建造了10m高的释迦牟尼佛像,修建了观音台,并创建了盆景园。 1997年,法师在塔左侧建了夏来塔,高30m,下层直径11m,安置佛、菩萨、罗汉像近200尊。七楼供奉佛陀舍利及七尊佛(比丘佛、释迦佛、比丘佛、曹六吨佛、曹那汉茅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 4、5、6层供奉着天秋天仁观音像和84尊达拉尼像。第三层供奉的是传承印度灯和花灯的三十三祖(从迦叶祖师到慧能祖师)。二楼供奉阿弥陀佛谭吨像,又称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一楼供奉释迦牟尼佛、迦叶佛、阿难佛及众多菩萨、罗汉…… 除了担任该市最著名的寺庙住持的职责外,释天阮法师还担任该市佛教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岘港市五行山县佛教首席代表。法师继续在岘港市以西约40公里的Hoa Vang区Hoa Ninh公社的Ba Na旅游区建造Linh Ung塔。 灵应寺和三泰寺位于五行山风景区内,每天都迎来大量游客和佛教徒前来参观和朝拜。 山脚下有一个著名的传统石雕村。 该塔已被文化和信息部认定为国家级历史文物。 来源:岘港电子信息旅游报
岘港 5369 看法
Tuy Loan(也称为 Thuy Loan)是岘港的一个古老村庄,在洪德时代(1470 - 1497 年)Le Thanh Ton 国王统治时期开发。相传,在开拓建村的过程中,人们还建立了包括村落在内的传统文化宗教机构。 Tuy Loan 村的公共房屋始建于 1470 年左右,在另一个地方。 1787年,公共住宅首次得到修复。 1888年,公共住宅不幸被烧毁,并在Tuy Loan河边的土地上重建。经过地点和风格的多次变化,现在的绥贷款村公屋是在清泰国王统治时期于景泰年间(1900年)在模仿旧公屋的规模和风格的基础上建造的。从同庆时期开始,就被暴风雨摧毁了。此后,绥贷款村公屋(岘港市和旺区和风公社)定期进行整修,但原有的建筑价值没有改变。 绥贷款村公屋空间宽敞,位置优美,前面是蜿蜒的绥贷款河,常年绿油油的滩涂,果树成荫。绥贷款公屋是一座具有典型建筑价值的作品,包括前后连续相连的前殿、正殿和后宫。 前街为混合结构,既有梁椽连接。椽子的中间部分,即两根主柱(第一柱)之间的连接处,是叠梁式的梁的连接;从两根主柱向前后放射状有椽子与军柱相连,形成上下椽子结构。 山墙端部,从主柱向外辐射出冲孔桁架,决心用传统桁架形成两个翼状的建筑。在岘港的公共住宅建筑中,这种结构是在任何其他公共住宅中绝对找不到的。 跨过三进门,前方有立柱和屏风。这被认为是公共住宅的内部三门大门。柱身有平行句。屏风为卷轴式,内为虎形,外浮雕龙马造型。公屋的屋顶是阴阳瓦,墙壁是砖砌的。谭甲元奎公屋内的碑文记载了公屋的建立:“公屋由主楼和前厅组成,全部用名贵木材制成,铺有瓦片。院子里建了柱子和花瓶,房间看上去很明亮。另外,路的左边还建了一座庙,用来祭祀祖先。” 屋顶饰有两条侧月龙,屋顶两端覆有弯曲的龙形,为瓷质。进入内殿和殿后是礼拜场所,包括主坛、左侧、右侧。两侧也有左、右板。中间有一座比其他祭坛高的议事坛,桌上立着一对仙鹤,两侧各有两排洞。 公屋内还有清泰元年(1889 年)的 Tuy Loan 公屋墓志铭,以及许多大约有 100 年历史的横板和牌匾。 公共住宅的东翼是 Chu Phai Toc 教堂,供奉祖先。这座寺庙供奉着邓氏、林氏、阮氏、陈氏和黎氏五位祖先。尤其是绥贷款村公屋,至今仍保存有25件阮朝国王所赐的封地。 Tuy Loan公屋不仅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还在抗击外敌的历史金页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45年,绥贷款村民以村公屋和教堂为反帝运动总部,与安福将军一起进军和旺县,夺取法国和日本政府。 1946年至1947年,绥陇公社是丹光忠先生指挥的第17营和第19营的总部。 每年农历正月初九、十日,Hoa Phong 公社的人们都会组织绥 Loan 村公屋节。该节日以传统仪式和重现的民间游戏形式在节日节目的框架内重现。 9日下午起,村民们从党派宗祠教堂出发,组织了庄严的游行队伍,穿过绥贷款4个村庄,返回绥贷款公社举行传统仪式。 10日上午,主仪式在庄严的气氛中举行。仪式包括受戒仪式、音乐向寺庙进香、在河中放龙花,以帮助子孙们纪念邓、林、阮、陈、黎五位贤明前辈,遵照黎青吨国王的法令扩大回到南方后(弘德1470年),他停下来,选择了这个地方创业,并将村子命名为绥贷款。 接下来是节日,在公共院子前会举行许多有趣的民间游戏,如推棍子、扳手腕、拔河……制作宣纸的职业长期以来使绥贷款村闻名,因此节日里没有不可缺少的宣纸烘焙比赛。各村经常会提名最技艺精湛的女孩参加这项比赛,比赛的获胜者不仅为村子带来荣耀,也为弘扬村里悠久的传统工艺做出了贡献。此外,村民节还举行包班子、砸锅等比赛。 历经数百年的岁月,村公屋依然保存完好,古榕树荫下,村中竹林之中,庄严肃穆。公屋的庭院建了柱子、屏风,画了骈句……非常雄伟、恭敬。来到岘港,不妨到绥贷款走一走,在村子里走走,品尝广面和米纸的味道,欣赏村里的公屋和古老的村落空间。如果有机会参加村里的节日,你一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有趣而难忘的古村落印象,乡村公屋,乡村的自然风光,善良热情的人们,富有越南乡村文化特色,令人非常自豪和尊重。 资料来源:岘港市委网站
岘港 4639 看法
位于岘港市和旺区和福乡夸江村的夸江氏族教堂。 这座教堂是为了祭祀全清和丁、黎、陈、阮四氏族的前辈而建的,他们追随阮氏南下开拓土地并建立了江江村。 以前,不同教派的教堂都是用竹子建造的。陈泰年间(1821年),公社的达官贵人共同捐资出力,重建了如今的教堂。 经过多次修葺和装饰,夸江氏族教堂现占地约4000平方米。教堂前有一块屏风,高2.6m,宽2.8m。屏风正面浮雕龙纹,背面浮雕凤凰图案,材质为瓷质。屏风两侧有两根高5m、直径0.5m的圆形柱子,为教堂营造出雄伟的气势。 教堂是用5厘米×20厘米×30厘米的古砖建造的,并用砂石灰和浸有叶子的糖蜜粘合。屋顶覆盖20厘米厚的阴阳瓦,屋顶上有凤凰交融的形象。两侧是两条龙相互对视。前门前廊的屋顶上,两侧各有两只独角兽的图像。 教堂采用传统建筑风格建造,由前殿、正殿和两侧的两条走廊3部分组成。连接前厅和正厅的是一个5x6米宽的院子,两侧有两排带廊,形成“Khau”字形的建筑平面。 街道前部面积为12m×4m,结构为“假手柱”式,假手腿饰南瓜形,顶部饰莲花形。两排主柱各有四根柱子,高5m,支撑两个桁架,下面两排柱支撑两个次屋顶。梁椽上饰有植物、花卉、动物、宝碗等装饰线条。椽尾雕有鲤鱼变龙的图案。 正殿为三开四间的三间式建筑,低约0.5m左右为两侧厢房,前有门廊。四排大柱,每排四根直径30cm、高3至5m的柱子,支撑着四个主屋顶。两排较小的约2.5m高的立柱与主排立柱搭便车支撑两个副翼的屋顶。门廊由一排六根2.5m高的柱子组成,这些柱子与主排支撑柱相连。所有的栏杆、横梁、椽子、椽子上都雕刻着花叶、“托”字和美丽的装饰图案。两根横杆的末端都雕有龙头的形状。两根竹梁(冬梁、夏梁)上刻着两行汉字:“蛇年、鸡年、鸡年、鸡年、庚子年”。蛇,鸡年,蛇年,蛇年,鸡年吉祥。“公社齐心修,共创”;以及“嗣德平泰年,鼠年,鼠年,嗣德王在位(1876年),岁月,村里的吉祥日,社区共同采取维修和装饰的护理”。 正殿中间有一座供奉关清的祭坛。左亭祭祀的是Dinh-Le氏的两位祖先,右亭祭祀的是Tran-Nguyen氏的两位祖先。右侧厢房有一座小祭坛,用来祭祀土地公。这个祭坛是后来才设立的。大殿正门三间,侧门二间,门为木质,雕有花叶、诗袋、酒葫芦……屋顶饰有“二龙胁月”形象。上下门和门眼清晰地展示了会安的建筑风格,出自著名金峰村工匠的巧手。 紧邻主屋两侧侧翼的是两条有顶廊,连接主屋与前面的祭坛。每个走廊都有两个屋顶,由两排2.5m高的柱子支撑。柱子通过水平杆相互连接。柱子从这些水平杆上升起以支撑桁架。 夸江氏教堂建于19世纪初期,既具有悠久的历史价值,又具有建筑艺术价值。这是岘港市现存的罕见的古代建筑和艺术遗迹之一。 每年农历2月20日和7月12日,村民们要举行两次春秋仪式,纪念开垦这片土地的先辈。凭借这些典型的价值观,江氏宗派教堂于2000年2月1日被文化和信息部(现文化体育旅游部)认定为国家古迹。 资料来源:文化遗产司
岘港 4200 看法
王一谦的坟墓位于岘港市和旺区和寿公社墓地,距市中心西南10公里。 Ich Khiem 先生,绰号 Muc Chi,于 1829 年 12 月 21 日出生于 Hoa Vang 区 Hoa Tho 公社 Phong Le Bac 村。他于绍治七年(1847年)通过学士学位考试,成为嗣德国王统治时期的官员。他以聪明、正直、有主见、有谋略而闻名,在法国殖民主义者向我国开火进攻时,他率军保卫岘港,发挥了重要作用。 出身于农民家庭的Ich Khiem先生很快就展现了他超凡的聪明才智。 15岁获得学士学位后,他在慈德国王统治下成为官员,担任小富苏的职位,并被任命为海阳省金城郡的赤。在他的官僚生涯中,他获得了步兵的最高头衔“Ta Thi lang”。 性格直率、大胆,又有些暴躁,又出生在动荡的政治时代,一谦先生的职业道路遇到了许多风雨和阻碍。他经常与暴君、暴君直接对抗,被迫被罢官。当时,他回到家乡发展农业,购买分配土地供人们耕种,并指导人们修路、开渠、引水灌溉。 1858年,法国殖民主义者进攻岘港,侵犯我国主权,国王召他履新,率军平定国家。虽然他原本是一个文官,但时代却让一谦先生成为了一个武官。在他的将军生涯中,他多次被罢官,后来立下赫赫战功,又凭借其不可否认的军事才能而复职。 然而,1884年,当他听说慈德国王去世后,他被囚禁在平顺监狱,朝廷一片混乱,这位学者自杀身亡,时年55岁。 1885年初,他被授予Thi Doc军衔。至今,一谦先生的才华、尊严和功绩仍被载入史册,为人们所铭记和称颂。 Ich Khiem 先生于 1884 年 7 月 19 日在平顺去世。他的儿子Ong Ich Thien将他的遗体带回家乡并埋葬在Phong Le村。 墓室呈八角形,距大门长13.8m;宽度6.1m;墓室围墙高0.72m。墓室长4.75m; 3.5m宽;高0.35m。墓前有碑房一座,内立高0.83m的大理石碑;宽0.54m,饰有龙凤花卉。 王一谦墓于2001年7月12日被文化信息部(现文化体育旅游部)认定为国家古迹。 资料来源:旅游信息中心
岘港 6339 看法
奠海城堡(又称奠海堡或西堡)位于市中心中部,汉江以西,岘港市海州区石胜坊内。 19世纪,岘港是通往顺化皇城的门户,也是越南中部最重要的港口。但在此之前,自16世纪起,岘港港就吸引了西方商船的注意,因此根据顺化宫廷的规定,岘港港是与外界贸易、以及控制的唯一门户。控制外国船只,同时避免外国人对首都的目光。 凭借岘港贸易港口的重要地位,嘉隆国王(阮朝)在他第一次登基时(1802年)就负责组织这片土地的守卫,在山茶半岛和沿线修建了许多堡垒。汉江两岸,除了奠海、安海城堡外,还有陈阳塔宝等据点,如美氏、海州、连治、福宁、和奎……但最重要的是定海城堡。 奠海城位于汉江左岸,因此法国人称其为西堡(Western Fortress)。它最初是由嘉隆国王于1813年用土地建造的,因此被称为宝殿海,它位于海港附近,因此很容易被损坏。 1823年,明命国王下令用砖重建它,因此被称为奠海城堡,并进一步退至内陆,位于Thach Thang村的Trem地区(现在),以确保安全并分配泰国人。 Tuong Nguyen Van Thanh 负责施工。城堡采用沃邦风格建造,由法国工程师奥利维尔·普伊曼内尔(Olivier Puymanel)设计(他曾与Ba Da Loc合作帮助嘉隆),周长556m,壕沟超过3m深,有2扇门:一扇门朝东,俯瞰汉江。河;一扇朝南的门(主门)。城堡有两层城墙,有深护城河相隔,外墙高于内墙。城内除了将军和士兵的住宅外,还有火药仓库、弹药武器仓库、粮食仓库、铸炮和修理断枪的作坊以及宫殿。这一时期,奠海城与汉江左岸的安海站一起,是岘港最重要的防御工事之一,控制着进出岘港河口的船只。 2004年以后,岘港市决定利用该市国家文化目标计划的资金,投资修复和修缮奠海城,修复了西北凸角处的整个城墙,修复了北部和北部的城墙。东,恢复南门和护城河。此外,还在堤海城堡上修建了岘港博物馆,重建了172.5平方米倒塌的城堡墙,并在填沟中疏浚了1800平方米的土地。在上述建造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残存的大炮。 2010年,岘港博物馆正式落成并开放迎接游客。岘港博物馆还在博物馆庭院前展示了在奠海城堡发现的大炮。 多年来,南城墙和城门以及东城墙和北城墙的一部分已得到修复,只有西城墙和护城河与居住区相邻,无法修复和修饰。近日,岘港市人民委员会出台政策,对登海城西侧居民进行搬迁,恢复原状,对整个登海城遗址进行修复、修缮和整修。未来几年。 凭借上述特殊价值,2017年12月25日,总理决定将奠海城遗址列为特别国家古迹。 资料来源:文化遗产司
岘港 4372 看法
富舍寺(海防市海安区东海区)供奉着13世纪陈朝著名将军陈国俊,在抗击元蒙侵略战争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去世后,人们尊称他为“圣王”。当地民间传说:陈国俊在这里设立了许多粮食仓库,为1288年的白腾战役做准备,同时在撤军之前举行了对有功士兵的奖励仪式。 。 在今天的古庙所在地,人们还崇拜一位名叫裴氏慈年的当地妇女,她当时负责为陈朝军队提供军粮和后勤保障。这里还传说,当敌人被击败时,裴氏慈年女士和村民们负责生产和建设村庄。景盛年(1320年)洪水导致村庄被毁,人们不得不迁往其他地方谋生。洪水退去后,村民们又回来了,开始重建村庄。裴氏慈年女士动员人们修复陈国俊祠堂。 Phu Xa村最初被称为Phu Luong,但在Tu Duc统治时期(1848-1882年),为了避免她丈夫Bui Thi Tu Nhien的名字,它被改为Phu Xa。富舍寺从原来用竹子、茅草和软木叶建造的小寺庙,经过多次修缮,如今已成为一座具有国内外风格的宏伟建筑作品,其装饰艺术风格的雕刻和绘画都带有阮氏的印记。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王朝风格。 按照民间传统,每年农历八月二十日,村民们都会准备祭品,并守护陈圣人及裴氏慈年夫人,以迎接四面八方的人们前来参加。 。 1990年,富夏寺被列为国家古迹。 资料来源:海防青年联盟
海防 4337 看法
建水县新草公社金山公社是海防市革命历史遗迹,已被列为国家级。这里标志着古老的北部沿海地区第一个革命政府组织——越盟民族解放委员会的成立。 1945年7月12日,民族解放委员会成立仪式在金山公社举行,受到了大批民众的欢迎。 1945年7月12日下午,金山革命委员会和自卫队前往古岱公社学校镇压大越青年团集会。总督和反革命分子只得投降求饶。亲日政府的阙里旗帜被降下。他们的会议成为革命宣传、揭露叛徒的论坛。 金山革命政府的诞生,使日本敌人害怕发生不可阻挡的连锁爆炸。因此,日本敌方积极准备镇压金山革命运动。判断敌人将要对金山进行恐怖袭击,自卫组织领导和群众积极围村、演练,加大警戒、防范力度,强化根据地,提高警惕精神。 在村北,建立了一座大型防御工事。自卫队准备了砖石、瓶装烟草水、罐子、锋利的锤子、长矛、砍刀、燧发枪、削尖的竹矛、掺有辣椒粉的灰夹……一切自卫用的东西,应有尽有。防御被使用。村里的各个方向都已布置完毕,准备战斗消灭敌人。 1945年8月4日早上六点,日敌由50名保安兵组成,在2名日本军官的带领下,乘坐2辆卡米恩汽车从坚安前往金山。察觉到敌人来到玉公社,整个村子里不断响起钟声、锣声、号角声,鼓舞着大家的斗志,也预示着各地自卫队前来救援。段舍、老防、京竹、三灵、谷连、永光(前浪)等地区的自卫队也热情奔赴金山,为抗击日本法西斯、保护政府作出贡献。革命。 金山军民以顽强的意志,英勇奋战5个小时,迫使敌人撤退。经过这场轰轰烈烈的抵抗,金山人民和自卫队迅速返回,在首都建水和坚安省夺取政权,与全国一道进行了伟大的八月革命。 资料来源:海防市文化体育局
海防 3595 看法
Du Hang Pagoda(字面意思为 Phuc Lam Tu),属于 Du Hang Kenh 公社(An Duong 区),现属于 Le Chan 区 Ho Nam 区。如果根据都航塔的碑文记载,该塔起源于乐朝初期(980-1009年)。黎大行王统治末期,一位僧人来到这里弘扬佛法。陈朝时期(1225-1400),陈仁宗在延子山创立的竹林派僧人与都行塔有着渊源。 因此,自古至今,都行塔仍有在农历十一月初二庆祝第一位僧人“双觉黄静协禅师”陈仁宗大王生日的传统。竹林派第三代祖师是玄光禅师李道来,农历十一月初三。乐嘉宗统治时期(1672年),僧侣阮廷萨(自名陈玄)有钱买地,建造一座大佛塔,并配有钟楼、宗庙、僧舍……此后,尽管经历了许多历史的风风雨雨,但当地一代又一代的僧人、僧人、尼姑、佛教徒都对塔进行了修缮,使塔变得更加宽敞、美丽。 与海防的许多佛教寺庙相比,杜杭塔建筑雄伟,校园完整,包括七间佛堂、三层钟楼、高耸的孔雀屋顶、大铜钟和铭文: “Phuc Lam tu chung”,意思是Phuc Lam宝塔的钟声。 佛堂内至今仍保存着三界、九龙释迦牟尼、善恶守护神、明王佛宫等许多珍贵的古代佛像,造型精确。佛殿内部装饰有许多横板、平行的句子和明亮的金漆吊门,线条柔和,手法精巧,通过花、叶、草树木、动物的主题来表达艺术风格。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阮朝风格,佛殿前殿的吊门上装饰着许多浮雕,其中许多都是熟悉的主题:杏花、五福、云龙……代表着祈愿。木雕盒子描绘了唐僧弟子前往西竹求经的情景。目前,都航塔仍保存有钟、锣、铜顶、陶瓷、青石等艺术装饰,以及历代僧人所保存的古《阿含》经文等珍贵文物。 幽静的塔园里,古树掩映下,除了塔内圆寂的僧侣塔墓群外,还有安放竹林严渡禅宗先祖舍利的塔墓,还有一座僧人塔,Chan Huyen 和许多僧人曾经居住在 Du Hang 塔。 1926年,塔内发生了一件与僧侣、尼姑、佛教徒以及大批学生、教师和工人的民权民主爱国运动相关的重要事件。当全国得知他在西贡去世的消息时,他们聚集在杜杭塔为爱国者潘周贞举行追悼会。八月革命(1945年)后,海防救国僧团在“黄金周”举办地宝塔举行乔迁仪式,同时革命群众团体开会讨论欢迎胡志明主席的事宜。明从Phat返回越南途中,看望海防的同胞和士兵。九年抗战期间,都航塔敞开大门静心养兵。寺里有很多僧侣热心参军救国,特别是被政府授予三级抗战勋章的已故僧人丁光乐。都航塔于1986年被国家列为历史文物。 资料来源:海防市文化体育局
海防 3468 看法